审美反智是一种文化贫困带来的自我防御机制
我和一位北大朋友聊了聊:为什么反智、反艺术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病?

我昨天和一个在东京的朋友聊天。他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正经文化人。我们聊到近年来整个网络上的反智主义和反艺术的思维风潮,都感觉有些无语。
不是说大家要变得多高深,而是奇怪的现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 “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 逻辑不通的鸡汤热传
- “我不喜欢的就不是艺术,我不理解的就是装逼”
- 低俗被包装成“人民性的美学优越”
- 极端二元论占领评论区
- 情绪压倒思考,偏见碾压事实
- 流量逻辑决定审美,算法决定品位
聊到最后,我们都意识到:
这不是个人的品位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结构性现象,背后有更深的心理机制、文化土壤和社会现实。
一、反智主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又卷回来?
简单说,反智主义不是“讨厌知识”,而是一种更微妙的社会心理:
拒绝复杂性、拒绝反思、拒绝承认自己不知道。
在反智氛围里,人习惯:拒绝深度,否认专业,怀疑所有知识,推崇“凭直觉判断”,把情绪当观点,把偏见当逻辑。在当代,这种反智存在不止存在于QQ群、论坛角落,也广泛出现在所有我们能够见到的社交、自媒体平台上。
为什么会这样?
核心原因不外乎三个。
1. 知识更新太快,人出现“认知无力感”
以前的知识体系几十年不变,现在一年一个版本。
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越有人产生:
- “我怎么永远都跟不上?”
- “我看不懂,所以我讨厌它。”
一种“被时代抛弃”式的无力感,会直接变成反智态度。
2. 注意力经济把人训练成“情绪动物”
如今的算法不是为了培养思考力,而是为了最大化停留时间,最大化情绪刺激,最小化思考成本。于是,一个“情绪化社会”自然生成。在这种环境里:深度、复杂、含蓄,统统输给:简单、刺激、快感。反智主义就是这样被算法喂养出来的。
3. 阶层固化带来的“心理防御”
知识常常被视为阶层标志。当上升通道变窄,人就更容易把知识视为“威胁”,于是干脆否定它:
- “你读那么多书也没啥用。”
- “专家都是骗人的。”
- “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否认知识,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
二、审美错乱:比反智更令人担心的“文化贫困”
反智主义表面是“拒绝知识”,但更深层的问题,是审美的崩坏。
这几年,你可能见过这些现象:
- 看不懂的艺术 → “就是垃圾”
- 不理解的作品 → “装、作、怪”
- 复杂的表达 → “不接地气”
- 高质量音乐 → “听不懂,不如随便听点口水歌”
- 推崇低俗 → “这才是真正的人民美学”
- 大众审美 = 唯一审美
- 反对专业审美 = 平民主义的正确性
审美错乱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比你想象的更社会学,也更心理学。
(1)审美教育的缺失: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空白
审美是需要学习的,它不是天生的。但很多教育体系里,艺术、审美、文学被当作“不重要的科目”。结果是,整个社会出现大量“审美赤贫者”,不知道如何描述,不知道如何理解复杂情绪,不知道如何欣赏细节和深度。当审美能力不存在时,人就会把审美拉到“最低公共水准”来判断:
“我不喜欢,所以它一定不重要。”
“我看不懂,所以它在装逼。”
这种反应不是攻击,是无能的防御。
(2)算法时代的审美降级
短视频时代的审美是这样的:
- 越简单越好
- 越刺激越好
- 越低门槛越好
- 越不需要思考越好
于是,建筑丑化,广告俗化,音乐快消化,语言粗暴化,艺术娱乐化,文学口号化……特别是这个口号化的东西,著名的法学专家罗翔老师曾经讲过标语式口号式的这些语言这些表达,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没有逻辑,最没有用的东西。如果一些人沉醉于用这种标语式、口号式的话语来跟人争论,来试图表达他的思想,那其实只能证明他没有任何思想。
算法不是恶,它只是天然倾向于浅与快。而浅与快必然腐蚀深与美。不需要动脑的口号,不需要思考的标语,成为了这一类人群中对待审美的反智观点中最明显的标签。动辄就说毛主席说过什么,周总理说过什么,试图用这样简单的标语来终结。我们对于艺术、对于审美的探讨,这本身就是他极度缺乏审美能力的一种体现。
(3)审美反智是一种“自我保卫机制”
这是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当一个人面对不理解的艺术时,他会产生不安,自我怀疑,被排除感,阶层焦虑,为了维持自尊,他往往会选择否定作品,否定作者,否定艺术体系,,否定“复杂”本身……
这叫做:审美防御性贬低(Aesthetic Defensive Denigration)。
核心逻辑是:不是我不懂,是你不好。
这是一种社会心理防御,而不是美学判断。
三、反智主义 + 审美错乱 = 社会精神结构的瓦解
为什么要如此严肃地看待这个问题?
因为当一个社会同时出现这两个趋势,其实代表着整个社会精神结构的脆化:
情绪压倒逻辑,一切都变成:爽、不爽、讨厌、垃圾;
偏见压倒事实,你说得再对,也吵不过一个情绪激动的人;
丑化压倒美感,公共空间越来越粗糙、浮夸、低俗;
极端压倒理性,要么神,要么垃圾,中间地带消失。
最终,一个社会变成:不耐烦、不深刻、不优雅、不好奇、不自省。而这,就是精神贫困社会的核心症状。
那该怎么办?三个层面的解法
我们认为解决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个人、群体、社会。
1. 个人层面:培养“审美免疫力”
虽然有不少人在网络上一谈到艺术呢就,反权威,一谈到审美呢,就说人民大众喜欢,你算老几?但是你要真让他掏自己的钱去买东西,他却绝对不会买最丑的那一个。人们在审美这件事情上,既有每一个人个性的观点,也有大众群体的朴素的认知,更有我们不同的个体,在经历了自己的学识、见识、艺术修养的提高之后,会有更高层次的审美判断。
正如前文所讲,有时候有些人对于审美的反感或者反对,其实是源自于他们不懂,以及他们知道自己不懂,从而带来的一种逆反心理。所以说从个人层面来讲,系统接触艺术,阅读文学和经典,听真正的音乐,训练自己表达审美观点,允许自己“不懂,但愿意看懂”,这都是提高审美的有效途径。
一句话:
保持开放,保持耐心。
这是对抗浅薄的最好方式。
2. 群体层面:建立成熟的审美和思想讨论空间
无论你做内容、开公众号、写评论、做产品,都可以想办法做到以下的事:推广基础审美知识,保留理性表达的空间,避免无谓争吵,把深度内容做得更易理解,用专业与耐心对抗极端化。
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其中的公共空间,不是靠骂战变好,而是靠持续的文化供给变好。
3. 社会层面:补课审美教育
这最难,但也最重要:
- 从小培养艺术感受力
- 为成年人提供美学与文化教育
- 改善公共美学环境
- 抵制算法驱动的审美降级
- 对高质量内容给予更高的文化价值
审美其实就是:感受力,理性,判断力,同理心。这四种能力同时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五、结语:反智主义和审美错乱,本质上是同一件事
前者拒绝思考
后者拒绝感受
而二者都源于:
- 内心焦虑
- 自我防御
- 认知懒惰
- 审美贫困
- 算法驱动的浅化趋势
- 阶层固化的恐惧
我们面对的不是“谁变得没文化”,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得“精神匮乏”的时代。解决方法不是指责,而是我们要相信美与智慧仍然值得追求。
毕竟,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并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和多少 GDP。而是看它:
有没有能力欣赏美,
有没有勇气保持理性,
有没有耐心理解复杂。
这是一种精神的高度,也是一种人的格局。
